
佑蓁老師的分享
《陳冠學˙田園之秋》
在秋高氣爽的午後,我會帶著這本書,牽出腳踏車,踏車出去,想像自己就是作者,只是少了「花狗」的陪伴,在前往大甲溪堤岸的最後一段順坡的路,放輪滑行下去。沿途飽覽鄉里的田園景致(更多是水泥建築),嗅著空氣中散發的甜甜稻香味(摻雜砂石車排出的廢氣),歡欣於秋日的來臨。到達後,將腳踏車扛上堤岸,自己則坐在一旁讀著。
讀著《田園之秋》,更多時候是讀著眼前大甲溪河床上累累的石頭,讀著隨風輕擺的芒草與蘆葦,讀著掠過水面的一隻飛鳥,讀著澄淨的秋日淺藍色天空,讀著不遠處另一個坐在堤岸上沈思的人。此刻的自己,大概就是莊子所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狀態(有些妄自尊大了!):我是一顆河床上的石頭、一株斜陽中的芒草、一隻哼著歌曲的快樂飛鳥、一朵飄在淺藍色天空的雲。我感受到正與陳冠學老師對話,一同讚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內容簡介:
《田園之秋》是一部三冊的散文集套書,以日記方式寫成,分為《初秋》、《仲秋》、《晚秋》三篇。描述著作者歸隱田園之後的生活實錄,透過農村四周景物的描寫,充分反映台灣本土所縕藏豐富的美,是作者對樸實生活的緬懷,和對昔日農村自然之美的謳歌。同時也是一本台灣少見的博物志,因為作者是一位「每事問」的農夫,他將所見所聞的野生動植物、生態環境、氣象景觀、農村的生活習性等面貌呈現出來。 全書充滿了他對單純田園生活的熱愛,以細膩的觀察、凝鍊的文字,寫下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是作者對台灣田園生活的緬懷和讚歌,蘊含了許多人文的思考和觀照。初秋篇的九月七日,描述一場西北雨的開始到結束,從起雲、打雷、閃電、降雨到放晴的經過,正如一場大自然的戲劇饗宴──高潮起伏、結局圓滿。文中又以人的渺小,來托大自然力量的偉大,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大自然的傑作。最後以貝多芬田園交響曲末樂章的牧羊人之歌來呈現雨過天晴的安詳、平和。這是知識份子重返自然、融於自然的真情結晶,它以樸拙凝練的田園日記式,描寫農家四周景物,充分反映台灣這塊美麗大地所孕育的內藏之美。 名家推薦 千錘百鍊,台灣文學史上最素樸但發光發熱的散文經典 .林文月(台大中文系教授) .方 瑜(台大中文系教授) .顏元叔(台大外文系教授) .何 欣(政大西語系教授) .葉石濤(著名評論家、作家) .吳念真(著名媒體人、導演) .亮軒(著名評論家、作家) .范培松(蘇州大學教授) .倪金華(泉州華僑大學中文系教授) .謝有順(中國評論家、一級作家) .林文欽(前衛出版社社長) 作者簡介 陳冠學 一九三四年生,屏東縣人,台灣師大國文系畢業,曾任教師和編輯。 他具有傳統文人氣質,又有現代智識分子參與的入世之情。七○年代初,毅然辭掉教職,重歸故鄉田園,晴耕雨讀,過著清貧樂道的書生農夫生活。 退隱田園後,耕讀之餘,俯仰宇宙人間,寫下不朽散文名作《田園之秋》,成為台灣文學史上最光彩燦爛的散文經典。陳冠學筆鋒常帶摯愛這塊土地的一股熱情,獲獎無數,為當代散文大家。作者之筆如行雲流水,見解深刻獨到,教人心情激動掩卷嘆息。 因為本身研究莊子思想的關係,自然而然受其影響,並努力落實將這樣的思考融入在生活之中,成為陳冠學的一生志業。所以說歸隱山林的抉擇,陳冠學走的不是逃逸的路線,更非一般的農夫,而是位實踐陶淵明生活形式的哲學農夫。在躬耕生活,自給自足,安貧又樂道的田園之中,拋去現代文明的枷鎖,陳冠學方能體會莊子所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並恣意地享受純淨的生命。 陳冠學是今日台灣最有資格被尊稱為「現代陶淵明」的人。因為他是一位道道地地的隱士,而且成了徹底徹尾的農夫,所以一般人很難得能夠認識他。知名作家亮軒說:「陳冠學,一如『五柳先生』,不知道他是誰,也搞不清楚他現在何處。」作家何欣寫《評析田園之秋》一文開頭即說:「作者陳冠學的名字,也是初見。是位年輕的後起之秀嗎?不像,除老練的文字之外,文章表現的思想與生活態度,似乎不是初出茅廬者所能望其項背的:是位老作家嗎?怎麼沒有人提起過他呢? 」 繪者簡介 何華仁 國內鳥類繪畫專家,版畫創作者,曾多次舉辦畫展及版畫展,曾任台灣猛禽研究會會長,台北市野鳥學會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