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小太陽林良伯伯 by Catherine's ImageGarden.

1924年10月,原籍福建同安的林良出生於日本,當時他的父親林慕仁在日本神戶經商。六歲時,他就讀於一所以廣東話為主的華僑小學附屬幼稚園,所以他日後能夠略通日語和廣東話。林良七歲那年,
中日戰爭有風雨欲來之勢,林良的父親毅然帶著全家人返回廈門,並提倡愛國運動,林良也正式開始他的求學生涯。

小學時代是林良人生中最幸福安定的時期,因為他小學畢業不久,中日戰爭就爆發了,從此,他就到處流浪。抗戰開始,林良跟隨父親逃難到香港、越南,一年後在盤纏用盡的情況下回到鼓浪嶼,沒過多久,全家人又在戰火中逃往漳州。

在漳州的第三年,林良的父親在九龍江游泳失事身亡,家裡的生活越來越窘困,甚至窮到只能買零星柴火的地步。身為長子的林良在作家夢和現實生活中掙扎了很久,最後,在母親和弟妹的體諒下,由二弟負起全家生計的擔子。林良為此很自責,二弟卻安慰他,要他專管寫作。這樣困苦、流離卻依舊溫暖和諧的家庭生活,對林良日後的人生觀和創作影響相當大,讓他能夠用溫厚而寬闊的心胸來審視自己的生活,在心中不會留下憤世嫉俗的火苗。

22歲那年,基於好奇心,林良考上教育部招考的國語推行員,離開家鄉前來臺灣。想要對心目中那個神祕又美麗的島嶼一探究竟。

1946年,林良進入國語推行委員會的研究小組,研究國語和閩南語的發音對照,並且從事國語文的推廣工作。兩年後他進入師範大學國文系就讀,後來又畢業於淡江大學英文系。

1948年,國語推行委員會創辦國語日報,請林良主編兒童副刊,後來,他一直沒有離開國語日報這個工作崗位,先後做過主編、編譯主任、出版部經理、社長,目前擔任董事長。

林良在年輕時候就懷有寫作夢想,1946年,他在福建廈門的「青天」副刊發表第一篇文章─「我們是六個」短篇小說。進入國語日報之後,他用本名林良和筆名子敏創作了許多作品,其中包括兒童文學,也包括「茶話」和「夜窗隨筆」等膾炙人口的專欄。半個多世紀以來,林良出版了六十多本兒童文學,以及「
小太陽」、「和諧人生」、「在月光下織錦」等多本散文集。

2003年,80歲的林良獲得台灣出版界最重要的獎項金鼎獎所頒發的第一屆「終身成就獎」,對於這位大半生創作不輟的資深作家來說,這項榮譽的確是實至名歸。



 本校圖書室現有林良先生著作
:(按下書名可聯結圖書系統查詢相關資料)
1 題名/作者 一窩夜貓子/林良等撰;蘇新田等圖
一般圖書/80/4032/
2 題名/作者 小豬不會飛!/班.科特文.圖,林良譯
一般圖書/874.59/1131/2004 小魯文化
3 題名/作者 有效的讀書方法/小林良彰著;陳麗惠譯
一般圖書/19/9430/
4 題名/作者 林良的散文/林良著
一般圖書/855/876:7-2/
5 題名/作者 林爺爺談作文:作文預備起!/林良著
一般圖書/802.7/4430/2008 快樂學
6 題名/作者 法國寓言/林良雅改寫,徐健插圖
一般圖書/813.6/4437/1993 長鴻

林良 溫暖的小太陽

文/葉益青

  對林良的印象,許多人脫口而出的大半是《小太陽》,因為在成長過程裡,這本書溫暖地陪伴著,也已然是文壇的經典著作。林良說,這本收錄自己家庭和妻子、女兒相處的散文集,原本不是為孩子們所寫的,沒想到成了他和許多青少年互動的最佳管道。至今,已不再是青少年的成年人,見到林良,都會以「小太陽」來喚起舊時記憶,彷彿林良成了在我們生活裡的小太陽,溫暖和煦地照著。這個形象,一如林良給人的感覺,一位親切、溫柔的長者。
 
以本名林良為小朋友說故事、寫童詩且從事翻譯,而以筆名子敏寫散文,寫下他看到的家庭、社會、生活事。在兒童文學與散文間輕快遊走的林良,問及何以取了這個名字?他說,都是因為單名而起。熟朋友連名帶姓喊著「林良」不成問題,但是對較不熟悉的朋友,一個字「良」顯得過於親暱尷尬,全名「林良」一喊,似乎又少了客氣,倒顯得為難。所以,不只是自己,不少單名的人都會取個號,方便朋友稱呼。林良的筆名「子敏」就順理成章地避掉這些問題,同時,林良也藉著敏捷聰明與勤敏雙重意義的「敏」字勉勵自己,就算是聰明的人也得要繼續努力,文學的道路上沒有捷徑。不管是林良還是子敏,幾十年來,都持續以他自己的方式和文學對話,讓生活點滴,幽默感性的饗宴予更多讀者。

 
  林良,1924年10月出生於日本。父親與祖父原本在日本經商,後因中日戰爭開始,父親帶著家人返回廈門居住。喜歡閱讀的父母,在這段期間,林良也深受影響,養成閱讀的習慣。但在父親因意外過世後,家裡的生活起了變化,但是和家人一起共度的童年,是林良的美好生活記憶。

  在八年抗戰結束後,中央政府招考國語推行員到台灣。二十二歲的林良考上了,進入國語推行委員會。林良先是乘船到高雄,搭乘火車一路直達台北,自此落腳台北,從事國語文的推廣工作。之後進入師大國文系就讀,後來進入淡江大學英文系就讀。

  來到台北,最初,林良短短在徐州路台大法商學院受訓一個月,之後,長達五十餘年,工作、生活都在台北市南區區域內。家居重慶南路三段,從原本的平房改建成四樓住宅,一直住了下來。林良說,除了改建期間內曾經搬離,可以說沒搬過家,只是房子從矮的拉高了,整建後地方變寬敞。但是這幾十年下來,一家子的累積早已經讓房子滿了。現在的生活,人是和書住在一起的。

  台北城南,是林良最熟悉,也最自在的地方。他每天慢慢的走著大約十分鐘的路程,到達福州街、羅斯福路口的國語日報大樓,沿著街走,累積情感,天晴或雨,都能和住了五十年的城市對話。 


  說起當年事,林良認為台北是經濟文化的重心,各式訊息、圖書都聚集在此,因此受訓完選志願時,他決定留在台北,先是在國語推行委員會。一九四八年,國語日報創刊,才到那邊工作。林良俏皮的說,中間雖然也曾有些「誘惑」出現,但始終留在這個他認為干預不多,且能自動自發的工作環境,始終如一,先後擔任過主編、編譯主任、出版部經理、社長、董事長,直到2005年退休。林良開始編兒童版後,他認為是影響他最深的一個地方。因為,編輯有時也需要自行撰寫稿子,初出道的文藝青年林良,有著自信開始嘗試。

  剛開始,林良試著編故事給孩子們聽。原則是,不重複大家已經知道的故事,再加上看圖說話,都是要讓孩子們產生懂得親近文字的樂趣。為了要說給孩子們聽,而不是大人自說自話。所以,林良開始觀察孩子,多和孩子們親近,瞭解他們所喜歡與不喜歡的,讓孩子們感覺到你和他們是沒有距離的。
  為孩子寫故事,作家不能太重視自己的喜好,不能像是成人作家,看到好風景,就要寫個痛快,得優先考量小讀者的耐性。孩子喜歡的,和大人可以忍受的是不一樣的。而且,故事的敘述,不要太龐雜,維持主要的一條脈絡。畢竟,故事不是用來解釋歷史或是專有名詞的。

  林良說,自家孩子還小時,可以觀察自己的孩子,等到孩子大了,先是觀察別人家的小孩,之後陪同兩個長時間住在家裡的外孫一起長大。不同時期的孩子,讓林良看到時代對他們的影響。比如,現在的孩子,比以前成熟得多,跟大人世界也接近,像是父親使用的電腦,現在也是親子溝通的方式之一,因此,跟他們說話的方式,也得隨之調整。

  長期投入為孩子們說故事,林良的散文也受到兒童文學的影響,特別是「避免用成語」的創作態度。文字裡運用了成語,對創作者來講是簡便的,大部分人雖然容易瞭解。但對孩子而言,他們不知道的成語,會造成誤解。不用成語,如何描述得更貼近,林良說這是種如何把感覺描述出來的考驗。比如說「哄堂大笑」,怎麼樣描述就是一種技巧了。
 
  談到林良,不少已經不再是孩子的大人們都會想起,陪伴著長大的《小太陽》這本書。一九六四年開始,何凡邀請林良與洪炎秋共同為《國語日報》開設〈茶話〉專欄,一寫到現在。後來專欄結束後,改名為〈夜窗隨筆〉。林良說,發表在〈茶話〉專欄上的眾多文章,後來集結成《小太陽》這本書,起始並不是為了孩子們所寫,但是成書後卻有許多小孩爭相閱讀。想起當時,林良說,文稿中寫到自己家三個可愛的女兒林櫻、林琪、林瑋,即大家熟知的櫻櫻、琪琪、瑋瑋,見報後,學校裡的同學都會好奇問及,因此惹得自家女兒不甚開心,林良說後來也會考量一下孩子們的心情。有趣的是,反倒是女兒的同學們卻想要在報紙上看到自己被寫進去,或許這正是孩子們天真的心情吧。對於父親寫的故事,孩子通常是靜靜的看著,林良說,其實他不知道孩子們到底喜不喜歡他寫的散文,反而是別人的小孩,會直接跟他說好看。但是對爸爸寫與翻譯的兒歌,像是〈青蛙先生的婚禮〉:「青蛙先生去求親,帶槍掛刀像將軍……」,因為押著韻,孩子們會開心的朗誦、互相接力,甚至全本都能背。到底誰在看林良這些充滿童心的故事呢?孩子說好看當然不意外,但卻有位十多歲的男同事也來跟林良說喜歡〈我是一隻狐狸狗〉那個故事。《小太陽》裡說的是家庭的親子之間,後來他再寫了《彤彤》,寫下了他的外孫女,一家三代之間的相處。

  五十多年來,林良出版了許多散文集,《小太陽》、《和諧人生》、《在月光下織錦》《爸爸的十六封信》等等,都獲得許多來自讀者的迴響。他笑說,從開始寫作至今,還沒有被退過稿。因為大部分都是邀稿,朋友們若拿到稿子不甚滿意,會婉轉問是否要拿回去修改?還是直接發表即可?一聽,林良會主動拿回修改。退休後,林良依然保持每週一次的「夜窗隨筆」,以及來自朋友的邀稿。

  文學林良,陪著讀者,走過童年、青少年、建立家庭、為人父母,在人生不同階段,打開書,閱讀林良,都能感覺到簡單素樸,正是一杯清淡的白開水,人人適飲,隨時適飲。有多解渴?就隨讀者個人感覺了。

資料來源:
http://cat.hfu.edu.tw/~b9008021/02%20literature/p2-18.htm

http://www.ocac.gov.tw/unit_data/unitmacro_pop.asp?no=4033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張犁國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