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輕如瑪特的羽毛

作者:張耀∕主編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 2008年01月15日 語言: 繁體中文 ISBN: 9789575227395 裝訂: 平裝  

古埃及預言家說:底比斯,底比斯,你將消失,只有石頭上的字會為你說話。 連古希臘人來,也只看見沙土。

  現在,瑪特羽毛的傳說仍然在震撼著所有的人。

  瑪特(Maat)是太陽神拉的女兒,擁有廣闊翅膀,她頭上的羽毛決定著古埃及人的生死輪回。每個人離開世間,良心都會擺在天秤上,對面擺著她的一根羽毛,只有比羽毛還輕,才能重生。否則……

  這根羽毛是正義的標準,太陽神賜給埃及生命和力量,而瑪特是真理與和諧之美的源泉。燦然的星辰下,五彩的埃及眾神輕輕起舞。

  本書將視線投向荒漠中不朽的文明古國埃及,為你詳解金字塔建構之謎,一睹權傾天下的法老陵寢,探尋東西底比斯古國王的幽密禁地……試圖以現代人的世界觀來理解古埃及人的宇宙觀,在時間的沙漏中重拾太陽神的絕代風華。




§內文1

Part 1 當尼羅河不再是搖籃,古埃及人稱王

1.尼羅河:綠洲文明的古老脈絡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尼羅河(Nile)是埃及的命脈。

早在西元前450年,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就已經用「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一語道破了兩者的關係。

尼羅河貫穿整個埃及東部,像一根細瘦但堅韌無比的脈搏。它為埃及的心臟地帶源源不絕地輸送了上萬年的水分,同時灌溉下游肥沃平緩的三角洲,最後匯入浩瀚的地中海。在這個約百分之九十六的面積被黃沙覆蓋的乾旱國度,從尼羅河沿岸的零星綠意裡,構架出古埃及文明的龐大骨骼,串聯起古代大河文明鏈中間相當重要的一環。

在氣候濕潤的遠古時代,這條波瀾壯闊的大河所擁有的寬廣流域遍及後來的整個河谷地區。

隨著氣候一天天乾燥起來,這裡的地理環境也開始發生巨變,河道越來越窄,而兩岸的沙漠卻不可遏止地擴張。只要稍稍離開大河幾公里,舉目四望便是無垠的金色沙海。全靠尼羅河水的滋潤,沿河的綠色地帶方能在乾燥荒漠中存留下來,而其中有些河谷段落只是數百公尺寬的綠洲,竟也成了這沙漠之國裡稀罕的生命綠谷。就是在這般蜿蜒狹長的綠谷裡,誕生了人類最早的燦爛古文明。

在西元前10000年左右,尼羅河谷的上、下游沿河地帶已經聚集了文化背景截然迥異的兩大部落族群。南方上游的沖積平原居住著來自中央非洲的部落,而一支從中亞遷徙而來的族群則在下游的三角洲耕作區繁衍生息,「上埃及」(Upper Egypt)和「下埃及」(Lower Egypt)的概念由此而來。

上、下埃及在漫長的歲月裡時而統一,時而分裂,不同民族間的衝突與融合貫穿了古國近萬年的歷史進程。從地理上看,上、下埃及由於尼羅河而緊密地銜接在一起,因此共飲一河水的「兩地」(上、下埃及的另一種說法)人民面對著一項共同課題──尼羅河的定期氾濫。

一般而言,河流氾濫總是弊大於利,但尼羅河水的定期氾濫卻給這片乾旱的土地帶來了綿延不盡的福音。

當每年夏天,天狼星在日出前由地平線升起時,尼羅河的滾滾洪流便蓄勢而出。河水沖走土壤中的鹽鹼成分,留下營養豐富的礦物質,為河谷兩岸孕育出適合農耕的肥沃黑土(kemet)。世代生長在這片黑土地上的古埃及人也稱自己的國家叫Kemet,而不是Egypt──它來源於阿拉伯文。

雖然古埃及的源頭來自極為悠遠的上萬年前,但古埃及學的歷史僅有兩百年的時間,那還得從法國學者商博良(Jean-Francois Champollion, 1790-1832)系統破譯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Hieroglyph)之後算起。
古埃及文字不是象聲文字,也沒有注音,今天不再有人懂得當時的發音了,只能通過古希臘學者手中遺留下來的一些記載片段進行解讀,比如沿用至今的許多古埃及法老(Pharaoh,即埃及國王之意)的名字讀音正是根據古希臘語的拼寫而來的。

今天的我們只聽得見尼羅河魔幻般的汩汩水聲,除此之外,真正意義上的古埃及文明早已跟隨彩色圖畫般的文字一道陷入無言的沉寂中去了。

關於古埃及起源的認識,也始終處在一派迷濛之中,基本上有關的說法都是「傳說性質」的,帶有許多猜測的成分。直到西元前3000年左右這片蒼茫大地上才開始有了大致的王朝走向,這個時代被公認為古埃及文明的正式開端。

資料來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153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張犁國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